著:托马斯·卡莱尔
译者:姜智芹
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家不像英雄,不需要从外部给他们罩上光环,他们自己就是发光体。”
本书的作者英国著名评论家、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被誉为“切尔西的圣哲”,这是他在年3-6月于伦敦所做的关于西方文学史的演讲汇集。作者是以演讲者的身份出现,演讲有演讲的特点,口语化的表达读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个别的地方都有相应的注释。
总体上感觉历史色彩较为浓重,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有提及,而文学在章节中的讲演以发展脉络和重点人物相结合展开的。有一种“文史不分家”的感觉,在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中“作品、作家、宇宙、读者”,它们的关系如同一个稳固的三角,作家的作品也离不开对他所处的时代的理解。
这里的西方文学史的展开,一是按时间脉络展开,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近现代;二是重点的历史事件的影响,如三次布匿战争、十字军东征等;三是关于信仰元素。
在第一部分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这个西方文学开端时期,希腊神话是我们都熟悉的,神话是对自然万物关系的一种总结寓言,那时是多神论,奥林匹斯众神主宰着世界。预言是多神论的核心部分,是整个事情的要害。而希腊人的看法,并不总是尊敬神,譬如《普罗米修斯》故事,还有向雷电射箭的斯基泰民族盖塔人。
《荷马史诗》被认为是所有诗篇中最好的,没有任何人能刻画出《伊利亚特》里面的人物性格。
除了诗篇外,戏剧是古希腊文学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戏剧效果都值得一看。
至于罗马人,他们有的地方是在模仿希腊人,有的地方是自己的,维吉尔、贺拉斯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罗马人的性格中有一种沉静的力量。罗马的强盛持续了三百多年的时光,对于文学则是“当一个国家健康、强大、不断发展的时候,文学通常并不发达。”
老加图常常告诫罗马人:你们一旦接受了希腊文学,古老的罗马精神也就失去了。可是还是有人在学习希腊语。
塔西佗在他的《编年史》中用极富文学性的文字描绘了基督的殉难和基督教的传播。此后在第二部分的几个国家中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都有宗教的影子。譬如十字军东征、尼伯龙根之歌、神曲、新教的诞生和荷兰独立战争,以及德国宗教改革马丁路德,英国则是亨利八世开始的英国国教。
歌德说,“信仰和无信仰是人类本性中两个极端对立的原则,整个人类历史的主题,依我们所见,就是这两个原则的斗争”
但丁,这个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我们都知道的是《神曲》,诗人以外的他曾在14个大使馆工作过,还参加过两次战争,最后还成为了佛罗伦萨的最高执政官。后来在党派之争中,但丁被逮捕,险些被活活烧死,在减刑流放过程中,完成了《神曲》。有着梦幻的文学开端,永恒的三界主题,自它诞生于起来,我们一直在阐释它,未来也会继续下去。还是因为信仰,但丁也曾控诉过伽利略,要他回到正轨上来。
书中可以附带收听有声书,用声音演绎文字之美,方便回家路上地铁看看,晚上睡前听听。
透过演讲文字,仿佛看到了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由于种种原因第九讲的缺失,关于法国文学伏尔泰等人的部分要到卡莱尔的文集中寻找了。
还有就是知道的比较晚,年演讲,我们过了年才看到,有演讲人的主观说法,也开启了不一样西方文学之窗,要更多了解一个人,还是要回到原著中去,比如《堂吉诃德》或《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