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这个潮湿闷热的季节,47岁的王女士因为工作原因需要暂居一段时间。然而,她却因此遭遇了身体上的不适,全身酸胀、困重,甚至发现自己身上多处出现了脂肪结节。这些结节大小不一,有的像花生,有的像绿豆,而且伴随着酸胀疼痛的感觉。此外,她还出现了全身无力、咽部红肿、口苦、心烦不安、腹胀、大便黏稠、小便黄赤、舌淡胖苔黄腻、脉涩不利等症状。
经过辨证,王女士被诊断为痰热结聚之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生开出了一剂药方,以清化痰热为主进行调理。这剂处方包含了连翘、三棱、熟大黄、薏苡仁、土茯苓、炒苏子、炒神曲、竹茹、元参、法半夏、桔梗、黄芩、射干、石菖蒲等中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王女士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大便的次数略有增多,排泄的通畅性较为可观,腹部胀滞感有所减缓,焦虑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咽部红肿也渐渐缓解。
为了进一步改善现状,我对药方进行了调整,去掉了元参,加入了车前子。车前子性味甘寒,入肾、膀胱、肝、肺经,具有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热化痰的功效。经过方子的加减之后,王女士的小便量明显增加,多处脂肪结节酸胀疼痛感明显减轻,用手一摸,与之前相比确实变小了许多。此外,黏连绵韧的感觉也有松解之意。在这个基础上,王女士继续服药一周后,全身的脂肪结节基本消失,仅有肘部那种形如花生的脂肪结节缩小至绿豆形态。
针对王女士的情况,我认为她属于痰湿体质,加上广东地区的高温湿气较重,导致她的全身气机不能充分宣畅,使痰湿聚结形成有形的痰核,留滞在皮下形成脂肪炎症性结节。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清化痰热,调整药方后可以进一步改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原则,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因此切忌自己盲目试药。如果你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和咨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