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政治舞台上,一句简短的话语可以鼓舞一个国家,甚至可以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
古罗马政治家马尔库斯·波尔基乌斯·加图每次在罗马元老院演讲结束时都不忘强调:“迦太基必须毁灭(CeterumcenseoCarthaginemessedelendam)”这一拉丁语名言。
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古罗马对其主要竞争对手迦太基的敌意,而且在后世,它深深影响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学领域。
历史背景:
迦太基和罗马,在古代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上,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文明与权力观念。
迦太基位于现今的突尼斯,是一座典型的海洋贸易城邦,以航海、商业和殖民活动闻名。相比而言,古罗马是一个以军事和征服为主要特点的陆地型大帝国。
两者在公元前3世纪和公元前2世纪的地中海地区形成了剧烈的对抗和竞争。
公元前年,第一次布匿战争(PunicWar)在西西里岛爆发,为期近二十年,这场战争主要是因为迦太基和古罗马对西西里岛的控制权而引发。
尽管没有明确的胜者,但罗马赢得了对西西里岛的控制权,并开始了对地中海的进一步扩张。
公元前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因为迦太基将军汉尼拔(Hannibal)的大胆行动而出名,他率军穿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半岛,几乎将罗马摧毁。
但是,罗马在消耗战中展示出惊人的战争动员能力和强大的恢复能力,在公元前年取得了最终胜利。
作为和平条约的一部分,迦太基不仅失去了大部分的海外领土,还被迫支付了巨额赔偿。
尽管迦太基在战争结束后相对地保持了和平,并致力于经济恢复,但罗马的疑虑并没有因此消失。
马尔库斯·波尔基乌斯·加图是当时罗马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深知,即使迦太基在战争后显得相对弱小,但其海洋贸易和经济实力的复苏仍可能威胁到罗马。
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演讲,试图说服罗马元老和普通民众,迦太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
他每次在元老院演讲结束时都会加上一句“迦太基必须毁灭”,经过他的多次重复,这句话逐渐深入人心,影响了罗马的公众言论。为后来的第三次布匿战争奠定了舆论基础。
对历史的影响:
随着罗马民众对迦太基的不信任和疑虑逐渐增强,终于在公元前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了。
虽然此时的迦太基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强国,但依然英勇抵抗,经过三年围困,公元前年,迦太基城被罗马军队彻底摧毁,这一悲剧性的结局标志着迦太基文明的终结。
在迦太基消失后,无论是商业、军事还是政治,罗马都开始迅速地扩张其影响力,其海上和陆地的霸权逐步确立。
此外,摧毁迦太基也成为了罗马征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范本,从此罗马对待敌人更加果断和无情。
罗马的这种霸权主义行为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触怒了周边许多其他国家和民族,导致了罗马面临更多的外部威胁。
同时,迅速的领土扩张也带来了内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使得罗马逐渐陷入了长时间的内战和动荡。
“迦太基必须毁灭”的言论和随之而来的迦太基的灭亡,为罗马的崛起铺设了道路,但也为其未来埋下了众多隐患。
文学中的反响:
“迦太基必须毁灭”这一名言不仅在历史舞台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西方文学中也成为了一个持久而多维度的主题。
在古罗马文学中,这句名言常常作为一种方式,用以凸显罗马文明和其人民的勇气、坚韧与命运。
例如,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这句话,但可以明显感觉到对罗马未来命运和对敌人(包括迦太基)的不屈不挠。
进入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这句话在多数史诗和戏剧中以象征或暗示的方式出现,作为对不同种族和文明冲突的永恒象征。
比如,在但丁的《神曲》中,迦太基被用作犯罪和堕落的象征,而罗马则代表了理智和正义。
进入近现代,这句话更多地被用作对权力政治和帝国主义的讽刺和批评。拜伦、雪莱和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经常引用这句话,用来批判当时的英国帝国主义政策。
他们通过对迦太基的同情,暗示了对殖民地的压迫和不公。法国的莫里亚克在其作品中也利用这句话来讽刺当时的权力政治,暗指过度的权力欲望会导致文明的毁灭。
此外,这句话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文学形式,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和散文,作为一种对道德、伦理和人性的全面反思。
“迦太基必须毁灭”这句名言,不仅影响了古代的政治走向和历史进程,而且在各个时代都保持了其思考的价值和探索的深度,成为了一个跨越时空、文化和文学形式的通用主题,反映了人类对权力、道德和命运等永恒问题的不断追求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