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玉清在年正式封麦退隐,结束了46年的歌唱事业,人们在表示对小哥的祝福的同时,也深深感到惋惜。没曾想在他封麦的次年,却出人意料地在国外走红了。
既然已经封麦,走红当然不是因为他发了什么新歌。令他在国外火起来的是他那首经典之作《一剪梅》。在国外的主流音乐软件Spotify上,《一剪梅》在北欧三国名列前茅,挪威热门歌曲排行榜排第一,芬兰排行榜排第二,瑞典第二。
《一剪梅》是发行于年的一首歌曲,在发行近三十年后,为什么就突然在国外走红了?
01走红全因“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其实《一剪梅》在欧美走红,国外的网友也不过只会“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这两句而已,而且最早并不是因为原唱者费玉清,而是要归功于一个人称“蛋哥”的短视频博主。
在年年初,蛋哥在自己的账号上发布了一则短视频,视频中,蛋哥在冰天雪地的户外,一边在雪景中自拍,一边唱着《一剪梅》,唱得正是“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这几句。
冰天雪地的背景,加上应景的歌词,再加上蛋哥的独特造型,这则短视频很快就火了,短时间就达到万的播放量。随后有人将这则视频搬运到了国外的视频平台上,自发布后迅速得到传播。
此时在国外火的原因其实和最初在国内火起来的原因一样,尚没有费玉清什么事,甚至没《一剪梅》什么事,因为大家普遍听不懂这是在唱什么。
不过一个视频在有了很高的热度之后,一定会有人解构视频的各个要素。于是有外国网友开始认真研究这句歌词究竟是唱的什么,并且找到了《一剪梅》的原唱,然后被费玉清的唱功所折服,惊为天人。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这句歌词也被翻译为英文“Thesnowfallsandthewindblows”,语意大体为“人生到达低谷,环境也逐渐恶化,却无力改变”,在结合费玉清的无敌转音和颤音,颇有些无可奈何的伤感在其中,有人认为这是当下年人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原歌词的拼音字母在国外迅速成为一句流行语,已经从一句中文歌词变成了国外网友的“梗”,甚至有人表示“如果要用一首歌来结束年,那就是《一剪梅》”。然后有大量的模仿者在某音国际版上以《一剪梅》的这一段进行视频创作,至此,费玉清和《一剪梅》火遍欧美。
02外国网友也玩“梗”
随着费玉清和《一剪梅》在红遍欧美,有人开始洋洋得意,认为这是文化输出,甚至存在文化流变。但是这里不得不给这么想的人泼点冷水。
《一剪梅》已经传唱近三十年,但是为什么近期在国外火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蛋哥的那则视频,但是蛋哥的视频之所以火,最初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滑稽的造型,文化背景不同,其中的壁垒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打破的。
虽然在见识到费玉清的唱功,以及明白了歌曲其中的意境之后,《一剪梅》在随后的传播中确实脱离了蛋哥,但是说到底,外国网友更多的还是将之视为一个“梗”,还达不到文化输出的那种高度。
比如要开学了,作业还没写,可以使用“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要还信用卡了,外国网友同样“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只不过他们用的都是拼音的版本。其用法类似于电影《夏洛特烦恼》中,尹正跪地仰天长啸时的背景音乐,呈现无比悲凉又戏谑的气氛。
毕竟,“黑人抬棺”从年初到如今,这视频也火了近半年之久,但是大家也并没有因为这个视频就把加纳文化当作一回事。在外国网友的眼里,“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还是被他们更多的当作一个“梗”,和国内网友在聊天时使用的“真香”之类的“梗”本质上并无不同。如果因为这次的事件就断言“中文歌曲流行世界”目前来说不太现实。
03《一剪梅》在国外成神曲的原因
零宣传、零推广、零打榜,还是首传唱了近三十年之久的纯中文老歌,连歌手都已经封麦引退了,却能在国外爆红,除了上面说的蛋哥的功劳,还有另外更深层次的原因。
蛋哥的视频被搬运到国外之后,《一剪梅》率先在北欧国家火起来,和当地气候也有一定关系。北欧国家气候寒冷,常年下雪,“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这句歌词正好有了场景代入感。
萧索的雪景,加上歌词中孤独绝望之感,正与欧美青年时下流行的丧文化相呼应。再加上如今疫情肆虐全球,人们内心消极情绪自是不必多说,《一剪梅》这首歌可以说直达了外国人的精神世界,一秒圈粉是有理由的。
当然以上原因其实都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只为博看官一笑。要说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参考当年火遍世界的《江南style》,和前不久在短视频平台上翻红的《处处吻》。
当年《江南style》因为足够洗脑,再加上病毒式传播,鸟叔成就了一首神曲,一段潮流。虽然通篇来看《一剪梅》的歌词,并算不上洗脑,但是单拿出“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来唱,就足够洗脑了。我们在看《夏洛特烦恼》时就已经有此感觉,而对于初次接触《一剪梅》的欧美人来说更是如此。
另外,《一剪梅》在欧美爆红的定式也可以在《处处吻》翻红的过程中找到,既“新媒体+二次创作+病毒式传播”。《一剪梅》和《处处吻》翻红,得益于近年来短视频的崛起,这一点毫无疑问。
而“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在欧美的火爆,最初也不是因为费玉清版本的MV,而是得益于“蛋哥们”的二次创作,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二次创作演绎出了新内容,赋予其新的意义变成了一个大家经常使用的“梗”,当使用这个“梗”的人越来越多,通常会形成病毒式传播。
以一句洗脑的歌词作为背景音乐,在经过模仿与二次创作,继而形成病毒式传播,最终引起人们对原曲及原唱者的好奇,产生探究的欲望,于是费玉清和他的《一剪梅》就这么火了。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费玉清过硬的唱功和《一剪梅》的高质量,词曲作者陈玉贞、陈彼得和歌手费玉清本身的实力,是这一切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