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神曲》炼狱里人类不可饶恕的七宗罪是什么呢,薄伽丘为表示对《神曲》的赞赏和对但丁的崇敬,给它加上定语“神圣的”(意大利文“LaDivinaCommedia”)。当时的正统语言是拉丁语,而长诗却是用“俗语”,即意大利语写成的,力求通俗,符合大众需要。我国译为“神曲”。《神曲》中译本曾以《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分别出版。
神曲里面地狱的景象极其阴森可怖:无比庞大的地狱之王鲁西弗(即撒旦)半身露出冰外,三头三面,每面下生两翼,六翼不住地转动生风,六只眼睛淌着眼泪,这些眼泪淌到嘴下与鲜血混合。每张嘴里咬着一个罪人。正面的一个正在被剥皮,头在鲁西弗口内,脚在外乱动,他就是出卖耶稣的犹大。之后,但丁随维吉尔通过一条裂罅又重返了地面,向炼狱走去。炼狱又称“净界”,浮在南半球的海中。炼狱这里的刑罚不像地狱里的那样严酷,并带有赎罪的性质,有宽容之意。
炼狱山的山脚部分(从海滨到净界的“山门”,即净界外部)是炼狱的预备部,收容的都是生前没有来得及忏悔的灵魂。炼狱山的山体部分可以说是炼狱的本部,分为七级,分别洗涤傲慢、嫉妒、忿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七种人类罪过。但丁在维吉尔的引导下走进净界山门时,被守护天使在额头上刻下了七个相同的字母“p”(拉丁文peccata,罪孽),意为人的七宗罪。
炼狱山的山顶是地上乐园。维吉尔突然消失不见,天空中祥云缭绕。花雨缤纷之中,贝雅特丽齐出现在但丁面前。但丁喝了忘川水,忘了过去的过失,获得新生。贝雅特丽齐引导但丁继续飞升,游历了天堂。天堂分为九重天,生前为善、有德行的人在这里享福。这里境界庄严、光辉四射,充满欢乐和爱。
九重天之上是上帝所在的天府,即光与爱之天。贝雅特丽齐归位于幸福的玫瑰之中。这里比天堂更加美丽光明,上帝之光笼罩一切。但丁一瞻上帝灵光,窥见三位一体的神秘如电光一闪。“这时但丁大彻大悟,他的思想已与上帝的意念融洽无间。”全诗就此结束。
但丁的天堂图
从《神曲》的构思和情节内容来看,作品明显地受到了基督教观点的支配,包含着很多宗教意位的象征和暗喻。不过,但丁写宗教性的内容,却非为了宣扬宗教教义,而是为了从道德上探索人类的出路。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中,但丁说要使得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整个作品的主题就字面上说来,是亡魂的境遇。就其寓意说,是人们在运用其自由选择的意志时,由于善行或恶行,将得到善报或恶报。相当于限制了人类的欲望。
诗人描写的地狱、炼狱、天堂,并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幻想,而是一个清晰可见、具有立体感的境界,原因就在于其中的材料多半来自现实生活。如果说诗中所写的宇宙三界构想的框架是虚构的,那么就其中提到的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和人物来讲,却来自意大利、主要是佛罗伦萨的现实,诸如统治者的暴政,党派之间的残酷斗争,教皇与僧侣的罪恶,意大利的混乱和灾难等等,无不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显现在读者面前。它们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地狱里的种种想象的酷刑,其构思也来自现实生活中教会与封建主常用的统治手段。
通过贝雅特丽齐引导但丁游历天堂的情节,告诉我们: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不但要在哲学的指导下,凭借理性,涤除“地狱”中的罪恶,远离“炼狱”中的错误,经历苦难和考验,在道德上得到净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信仰(爱)的途径、神学的启发,走出迷惘,认识最高真理,达到至善的境地。他认为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这是但丁作为中古诗人的看法。他所认识的真理和至善,显然还局限在基督教神学的观点里。但他追求最高真理的精神和关怀人类命运的热情,还是有进步意义的通过苦难的磨砺,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