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阿歪
从此前的《乌梅子酱》到如今的《罗刹海市》,关于音乐作品热度和质量的争议一直都有。尤其在短视频不断抢占大众注意力的当下,流量导向的“神曲”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从音乐内容的产量来说,这个时代从不缺少新歌。有数据显示,年每天有10万首新歌涌入流媒体,而今年第一季度,平均每天有12万首歌曲上线音乐流媒体平台。但对于音乐内容的热度与品质之争,却越来越频繁。
很多人疑惑: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好音乐?
这一方面是媒介变化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需要有一个行业共同认可的标准,帮助大众从日均12万首新歌的大基数中识别出真正有品质的那部分。虽然华语音乐并不缺乏维度多元、数据丰富的音乐榜单,也不缺少音乐作品的年度盘点。但从专业性及认知度来看,还没有一个被行业高度认可、被大众广泛信任、以品质为鲜明导向的音乐奖项。
不久前,浪潮音乐大赏公布了第一届获奖名单,让很多人看到了“品质”。
8月24日,由浪潮评委会发起、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主办的首届浪潮音乐大赏在成都举办,最终揭晓了7大维度的35个奖项。获奖名单中,不仅有《我记得》、《最伟大的作品》、《人世间》等优秀作品,还有钟兴民、陈君豪、周云蓬等多位著名音乐创作人。此外,吴青峰、G.E.M.邓紫棋分获最佳男、女歌手。
“这是一个很有态度的颁奖典礼”,有业内人士告诉我们。在被流量裹挟、热歌频频引发争议的当下,这样一份涵盖音乐创作多维度、高含金量的获奖名单,很多人都表示“很难得”。
但推出以品质为导向的音乐奖项其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既不如流量导向的榜单有热度,评定标准也不如数据榜单直观明了。浪潮音乐大赏为什么要做品质音乐奖项?又是如何去制定规则?如何让业内外认可?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度采访了本次音乐大赏的主办方——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的榜单及数据产品中心高级总监李宇华。
35个奖项诞生的背后:如何保证“专业”与“品质”?
通过数据榜单反映市场热度非常直观,但以品质为目标去评定艺术作品,往往难度更大、也更复杂。不仅需要以独特性、专业性去赢得认可,也需要长期地做好这件事。
首届浪潮音乐大赏的独特性非常显著。首先,奖项的设置维度很细分,覆盖了各种类型的作品和创作。“尤其是那些垂类和语言类的作品,平时很难有机会上榜”,李宇华告诉我们。浪潮音乐大赏共设置了三大荣誉(年度歌曲、年度专辑、年度制作)、歌手类、创作与技术类、风格类、影视音乐类、语言类、演奏类共7大维度下的35个细分奖项。
其次,聚焦音乐创作,让更多优秀创作人从幕后走到台前。从红毯环节开始,音乐创作人们就一直是浪潮音乐大赏的主角,当晚也是由多位浪潮评委会评审、同时也是优秀的音乐创作人们上台点亮音符,拉开了颁奖典礼的序幕。
虽然最终只有35组歌曲/专辑/音乐人获奖,但这些作品是从大量优秀歌曲中、由多位专业评审评选出来的。据李宇华介绍,本次浪潮音乐大赏的入围歌曲主要来源是:一、编辑广泛筛选年全年发行的优秀音乐作品并对外公布;二、开通评委推荐通道;三、开放版权方的报名通道;四、浪潮榜上榜作品自动进入初选。
而且,本次评选的作品,以作品质量为唯一评选标准,不受平台版权影响,年在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其他海外地区针对华语受众制作的所有华语音乐作品均有资格进入初选。这也体现出了浪潮音乐大赏真正立足华语音乐市场、打造行业标杆的决心。
“虽然从个人喜好角度而言,每个人心中的好音乐并不相同。但音乐这样一种艺术产品,从音乐创作与制作的创意性和专业性出发,好音乐其实有一个可以探索的标准线,比如整体歌曲的立意,作词的艺术性、文学性,作曲的丰富度、可听度,以及编曲、配器等等。所以我们邀请了很多专业人士去评选,保证标准的多样性,通过更多专业人士的评选,选出真正优秀的作品。”李宇华表示,“我们认为音乐达到一定艺术水准之后,它的好坏界定标准是模糊的,我们坚持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得到应有的认可。”
浪潮音乐大赏奖项的背后,是众多资深、专业的浪潮评委会的评审们对于作品的把握。本次音乐大赏总共有位专业评审,耗时数月才选出了最终的入围作品。
参与评选的评委们,既有著名作词人、作曲人、音乐制作人,也有混音师、录音师,还有高校的音乐相关专业教授等,甚至还有专辑的视觉装帧设计、MV导演。“评委们会从各个维度去考量歌曲的表现,基于各自的领域做专业的评判”。
“我们是希望通过浪潮音乐大赏,大家最终的注意力更多是在所有入围的歌曲上,不仅仅是最终的获奖作品,这也是每个奖项都设置了5首入围歌曲的原因。所有入围的歌曲都很优秀,入围就代表被认可,这是我们长期希望去传递的理念”,李宇华表示。而乐评人爱地人也表示:“要判断一个音乐奖是不是专业,有没有审美,不是看最后的获奖人/作品,主要还是要看提名(入围)。”
不论是奖项的设立、还是评选的逻辑,包括评委阵容的选择,浪潮音乐大赏从每一个环节都在落实“共树音乐行业艺术审美标准”的理念。
从“浪潮榜”到“浪潮音乐大赏”,背后的坚持与积淀
“浪潮榜创立之初,我们就希望回归到内容作品本身,不用受到数据、流量的干扰”,李宇华告诉我们。不论是独特性、还是专业度,首届浪潮音乐大赏都打出了自己的特色,“很真实的榜单,希望可以一直办下去”,很多网友表示。
年年底,浪潮榜发布首期榜单,此后每个月浪潮榜都会向听众推选月度优质作品。但为什么时隔三年才举办线下年度音乐大赏?李宇华向我们分享了浪潮音乐大赏的落地过程及背后的思考。
最关键的一环,是需要获得专业评委们的认可。“举办线下颁奖礼这个动作本身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让专业评委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认可我们的理念,并积极地参与到这个事情中,这才是最关键的,也是奖项有公信力的前提”,李宇华告诉我们。
“、年更多是一个积累过程,我们希望先做榜单,让大家知道我们在帮助行业探索树立品质音乐的标准,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跟音乐创作人们沟通,慢慢地评审团的阵容会越来越强大”,年底,随着评委阵容从刚建立的多位到现在的多位,浪潮评委会正式成立。
这三年的时间,浪潮榜也在不断升级。一方面是榜单本身在进化,“最开始只打总分,现在细分了作词、作曲、演唱等多个纬度,而且我们慢慢也增加了评委点评,评委老师不仅是打分,还要把认为好的理由说出来”;另一方面,用线上工具提升效率,据李宇华介绍,浪潮榜的评委们会有专门的小程序,打分、点评都可以在线上进行。
此外,今年演出市场的复苏也为线下活动的举办提供了更成熟的条件。“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就觉得一定要做,时机成熟了”,今年年初,浪潮音乐大赏进入筹备期。
经过三年的积累,如今举办浪潮音乐大赏是一个顺利成章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机制,去助力行业的品质发展,但我们只是负责搭建体系,评选是交给行业这些真正的创作人。”
不论是线上榜单、还是线下音乐大赏,都是期望给行业带来积极影响。对于音乐人而言,可以让那些不是强流量导向的好作品,有机会被看到。“真正酒香的作品,我们希望把它发酵出来”。对于创作人而言,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影响力,创造更多商业机会。比如本次浪潮音乐大赏的舞台不仅属于音乐人,也属于创作人。
浪潮音乐大赏评委成员(图源:浪潮音乐大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