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神曲 >> 神曲发展 >> 对仗的游戏

对仗的游戏

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2987.html
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2987.html
对仗的游戏文/周敏仪仗队因为汉语单音节表意的特点,古人喜爱玩文字对称的游戏,词语有春风秋月,成语有万紫千红,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楚辞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以致后来的赋、骈体文均喜用对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把对偶运用到律诗中就是对仗。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是古代的仪仗队,两两相对。对仗不仅要求用字词性相同或相近,字面尽量不重复,而且要求平仄相反。一首律诗四联,通常有两联对仗,在颔联和颈联。也有一联、三联或四联对仗的,但至少要有一联对仗,否则不叫律诗。本来应该在第二联对仗的,提前到第一联对仗了,第二联就不对了,叫偷春格。好像梅花偷春色先开一样。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仅一联对仗在颈联的,叫蜂腰格,如唐张说《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还有三联的(或),也有四联均对仗的。对仗是律诗的一个特点,也是难点。因为对仗时要努力达到心中设想的意境,还要符合平仄和韵脚。但做好了又特别优美。作诗是闲事,作诗用对仗更是闲中之闲。文人有怪癖,越是闲事,越难,往往也越愿意在上面花功夫,殚精竭虑地寻找和构造,享受寻觅和创造的快乐。钱钟书说“因难见巧”,因为难,做好了会越发巧妙,甚至妙不可言。这也是古诗人深爱它和终身乐此不疲的原因。(一)对仗的种类(和方法)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概括起来,诗之用词大约可分为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同类的词相对。注意:不及物动词可以和形容词相对。词的分类最多、最繁琐的是名词。因为宇宙间的事物本身是纷繁多样的。王力把名词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共11类。王力的分法还嫌粗略。《词林典腋》把名词分为30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闺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花卉、果品、飞禽、走兽、鳞介、昆虫。(1)工对所谓工对,是对邻对、宽对而言的。我以为,按《词林典腋》同属于小类的词对仗,属工对,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海与江,地理对地理,夜与年,时令对时令,星与月,天文对天文,万与九,数目对数目。工对的范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颔联:“绿”“青”,颜色词相对;“绿树”“青山”,偏正词组相对;“村”“郭”,名词相对;“村边”“郭外”,方位词相对;“合”“斜”,言形状,形容词相对。颈联:“开”“把”,动词相对,“轩”“酒”,名词相对;“面”“话”,动词相对;“场圃”“桑麻”,名词相对。“开轩”“把酒”,动宾词组相对;“场圃”“桑麻”,又场所相对;“面场圃”“话桑麻”,动宾词组相对。对仗工整而自然,堪称佳构。(2)邻对工整度在工对和宽对之间。邻近的事类相对,不在同一小类。王力在《汉语诗律学》分为20个类别。例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衣饰,器物对文具,衣饰对饮食,文具对文学,草木花卉对鸟兽虫鱼,形体对人事,人伦对代名,疑问代词对副词,方位对数目,数目对颜色,人名对地名,同义对反义,同义对连绵,反义对连绵,副词对连词或介词,连词、介词对助词。如王维《使至塞上》:“征鹏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路”对“堂”,地理对宫室。以上皆邻类相对。(3)宽对所谓宽对,是半对半不对。如: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前4字对,后3字“青天外”“白鹭洲”不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前5字对,后2字“何在”“欲狂”不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4字对,后3字“疑无路”“又一村”不对。卢纶《晚次鄂州》:“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第5字“逢”“对”,一为动词一为介词,不对。宽对中有一种“偏枯对”,以一事和二事相对。如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橘柚”为二树,“梧桐”为一树。(4)流水对指对仗的两句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承接关系,两句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元稹《遣悲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目的。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因果关系。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果关系苏舜钦《览照》:“心曾许国终平虏,命未逢时合退耕。”——转折关系。流水对上下句一般次序不能颠倒。(5)借对一是借音,一是借意。借音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谐音“青”为“清”,与“白”对。刘长卿《送穆谕德》:“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为“黄”,与“白”相对。孟浩然《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借“杨”为“羊”,与“鸡”相对。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关于借音的巧句:A.“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子”借音为“紫”,与“红”相对。B.“闲听一夜雨,更对柏岩僧。”——“柏”借音为“百”,与“一”相对。C.“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迁”借音为“千”,与“十”相对。借意指字面上用甲字的某义与乙字相对,而实际上借甲字的另一义与乙字相对。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希。”——寻常在诗中是平常的意思,但从对偶的角度讲,则是借寻常为长度(七尺为寻,八尺为常),与下句“七十”相对。杜甫《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本无丹灶术,那免白头翁。”——丹本指炼丹之丹,借其表示颜色的“红”,与“白”相对。清人袁枚《随园诗话》关于借意的巧句:A.真山民《咏杜鹃》:“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白”,表白、告白,借为颜色,与“红”相对。B.华亭李进《哭友》:“诔词作自先生妇,遗稿归于后死朋。”——“先生”借意为先出生,与“后死”相对。C.王介祉《咏牡丹》:“相公自进姚黄种,妃子偏吟李白诗。”“姚黄”一种牡丹借为颜色,与“李白”相对。D.沈淑园《登陶然亭》:“每来此地皆重九,有约同游至再三。”——“重九”,节令借为数字,与“再三”相对。E.胡宗绪《赠友》:“两人拍手齐大笑,一路同行到小姑。”——“小姑”,地名借为谐音“小咕”,与“大笑”相对。(6)错综对相对的词有时窜前,有时落后,呈现交错现象。如:杜甫《长江》:“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一门”与“众水”相对。李玉群《赠美人》:“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相对,“潇湘”与“巫山”相对。(7)扇面对奇句对奇句,偶句对偶句。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1、3相对,2、4相对。郑谷:“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无。今日重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殊!”——1、3相对,2、4相对。(8)当句对两句相对,且一句中自对。杜甫《江村》:“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白居易《寄韬光禅师》:“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杜甫《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鳬飞鹭晚悠悠。”李商隐《流莺》:“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二)对仗的宽严和优劣对仗有宽严之分,宽即是不工整的对仗,严即是工整的对仗。究竟是宽对好,还是严对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国学家张中行的观点,认为严对好,一种是国学家钱钟书的观点,认为宽对好。张中行:“先说对偶的上中下三等,或说好、次好、合格三等。分等的标准是相对的词语,意义所属的类的远近。近是属于一小类,好;远是属于一大类,也可以,但差些。以名词‘金’为例,与玉类近,与树类远;以动词‘坐’为例,与行类近,与求类远。对偶用类近的,如金对玉、坐对行,就好。为什么?难说。”并未说明理由。至于何为差,也未说,大约是类别离得更远的。张中行代表历代以来大多数诗人的通常观点。钱先生在《谈艺录》中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什么是“不类为类”呢?所谓“不类为类”是指,诗中用来对仗的两个词汇,在词性上是相同的,在门类上是不同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青天”和“白鹭”同属名词,在门类上则一个属天文,一个属飞禽。王维《汉江临眺》的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天下绝无仅有的写景妙联,也是以“不类为类”的绝好例证。天地至大,难以寻到恰当的物象与其匹敌,容易使人想到的词汇就是乾坤,而乾坤就是天地。只不过字眼不同,所指合一。因此,用乾坤和天地相对,其实是同义反复。王维在此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用“有无”来对“天地”,不仅绝妙地状出了远眺中的山色在人们眼中的变化,而且构成了天底下绝无仅有的神对。简直异想天开,妙不可言。再如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以“风雨”和“鬼神”相对也是“不类为类”。言诗人笔落成字能惊动风雨,一旦成章使鬼神都会感动得热泪喷涌。何等的奇思妙想。钱先生认为对仗“不类为类”自成高妙。写诗、品诗者可自体会。翻开前人律诗,这类以“不类为类”构成的妙句举不胜举。而用像“有对无,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等《声律启蒙》中“以类为类”构成的对仗诗句往往落入俗套,平淡无奇,近似白开水。我有一首赞国画“松雪图”的诗曰:“案牍羁人意,蜗居远腊原。东墙悬画后,北国置堂前。窗月滋松翠,门曦铄雪恬。朝朝常静对,万事亦心闲。”颔联之“东墙”和“北国”相对,亦“不类为类”。言此画悬挂东墙后,北国万里雪疆的绮丽风光就被置放在厅堂之上。以小衬大,能体现此幅国画的境界和气势。而颈联以“窗月”对“门曦”是“以类为类”,就有些凝滞呆板;不过诗句说现实中的月光可以滋润画中的松枝,晨曦可以融化画里的积雪,后面三个字“滋松翠”、“铄雪恬”所透露出的灵动稍稍弥补了“门”“窗”相对的呆滞。我以为,诗是最佳的文字组合,是最精炼的语言,它力求以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因此,忌重复、忌雷同。而追求对仗工整就很容易出现重复和雷同,缺少变化;而追求“不类为类”则易于跳出重复、呆板的窠臼,易于驰骋想象去创造和发挥,开拓出别出心裁的境界。因此,我赞成钱钟书对仗宜“不类为类”的观点。坚持“不类为类”的好处,一是便于避免重复和雷同,利于用最少的字词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二是便于诗人创造发挥。顺便说一下,所有的分类都是相对的,都可以归结到更大的门类。比如,我们把万事万物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就是这两类也可以归结到宇宙实在这个最大的范畴,最终是一元。精神归根到底是物质的属性,是物质分化出来的产物。(三)对仗忌合掌所谓合掌,指一联的上下句,表达的意思重复或部分重复。一首格律诗,字数是限定的。应当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合掌就是重复或部分重复,浪费资源,所以要忌。以下通过几个例子加以讨论。(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唐.王藉)。王藉在《若耶溪》诗中两句都以描写声音的字来衬托“安静”的诗境,其中“噪”对“鸣”、“逾静”对“更幽”,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视为合掌。(2)“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唐.郎士元)诗句中上下句的后三个字“不可听”与“岂堪闻”句意相近,所以也是合掌。(3)“继往开来鸣玉振,承前启后响金声”。今人的七律。这一联“继往开来”与“承前启后”是近义词,所以视为合掌。以上例句,上下句的意思重复,符合合掌的定义,应视为犯了合掌的毛病。再举几个不算合掌的例子(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杜诗《客至》中“缘”与“为”是同义词,王力先生在评论这一联时认为:“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合掌(2)“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杜甫的七律《小寒食舟中作》颔联中的“如”和“似”是同义词,也不应视为合掌。虽然,“如”和“似”在这里是当作动词来使用的,意思是“像”,但在一首诗中,上下二句意思相差甚远,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没有给读者形成重复的感觉,不算合掌。合掌,指对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律诗要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故“合掌”乃作诗之忌。有三种情况容易造成合掌:其一,一联内用同义字相对。如: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同义。其二,对仗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忆昔贤”意同。“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沙丘、瀚海”意同。其三,“事异意同”即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如:“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如何避免合掌呢1、尽量少用正对。“正对”最容易出现合掌,“正对”要求上下联互相补充,稍不注意,语意就重复了。2、是尽量避免同义词的使用,如“青丝”、“白发”,实践证明,“同义词似工实拙”!3、颔联、颈联宜各有侧重,若前者主写景,则后者重抒情。4、是尽量拉开出句和对句的时空、种类等的距离。如,对句着眼空间,出句则着眼时间。对句和出句的一静一动、一山一川、一明一暗、一天一地、一中一外、一今一古、一文一武、一植物一动物等等。5、在一句中尽可能选用不相类的事物,使“不类为类”。6、培养想象力,正面避不开,则采取迂回战术。同时储备更多的词汇待用。作诗要有对仗,好像是约束,同时也是挑战。可以把它当做难关来攻克。对仗是技巧、是艺术,但我更想把它称为游戏。用游戏心态,易于克服畏难情绪,在格律诗的学习创作中掀起不一样的浪花。二〇二一年一月十九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osd.com/fl/15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