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封闭的自我
——写给不爱学习的成年人
你有多长时间没完整的读一本书了?许多人会说不上来,因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读书了。如果你也在其中,请认真地读完下文。
首先说明一点:不读书的人不一定不爱学习,爱读书的人也不一定是在学习,他们也可能是在消遣。但爱读书的人总比不爱读书的人爱学习一点,所以我才用读书这个问题来衡量学习这个问题。
你知道不爱学习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你存在心理疾病,意味着你的精神处于亚健康、甚至病态当中。这不是危言耸听,听完我的分析,你就知道此言不虚了。
你之所以养成一个不爱学习的习惯,一个原因是在上学时没搞明白学习的目的。在学校学习应该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应试,一个是获取精神营养。而很多人只看到了应试一面,结果学习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如果再加上本身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会导致对学习产生厌倦。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突出,使自己一直处于一种被否定的状态中,从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不行。结果越认为自己不行,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证实自己不行,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逻辑循环。如果一个人身上存在了这种恶性循环,这个人出于自我保护就会不愿进行新的探索——即学习新东西,因为他们害怕被再次否定,这样这个人的心便逐渐的走向封闭,自己的世界就会越活越小。
反之,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一直处在被肯定的状态,就形成了一个自我认可的良性循环。他们就愿意进行新探索,他们就会张开双臂去拥抱世界,从而得到新知识的滋养,让他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充满张力。
不爱学习的人不仅自己的生命越来越缺乏活力——人未老心先老,而且还会将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有一篇文章《穷人逆袭有多难》,文章给出了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调查: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追踪了将近名孩子的成长记录,结果发现,这将近个孩子里,只有33个实现了底层逆袭,也就是逃离了底层社会;而另一部分本来就比较富裕的孩子里,只有19个从上层掉到了贫困阶层,也就是说,很少有人能突破家庭原来的阶层。那么为什么穷人的孩子这么难逆袭呢?中国古语讲“言传身教,言传不如身教”。穷人家的父母由于家境贫困,不得不忙于工作,忙于挣钱养家,很少有挤出时间学习者。这样穷人的家挺就很难形成一种学习上进的氛围,孩子耳濡目染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也就难以形成爱学习的习惯,所以就难以实现逆袭。所以有两句话请大家记住: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的进步,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每个人表面上都是活一辈子,但实际上有的人把一辈子活出了几辈子,而有些人则几近于白活。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感受到的世界是后者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为前者的心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他们不断的吐故纳新,不断更新,不断成长,他们的视野会越来越开阔,他们的感知力会越来越强,他们的人生体验会非常丰满。而后者的心始终处在封闭的状态,他们从潜意识里的抗拒接受新事物,他们失去了更新的勇气和能力,他们的视野会越来越局限,他们思想会越来越僵化,他们的世界会越来越昏暗,他们的人生是干瘪的人生,精彩从来与他们无缘。
那么怎样走出封闭的自我?我认为最要紧的还不是读书,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想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从而建立成就感,摆脱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树立自信,获得新生。
因此我们要对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它不仅仅需要我们付出劳动,也会为我们提供营养。我国《宪法》中明确指出——劳动是每个公民权利和义务,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希望大家要以积极地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单位,也有利于你自己。这样双赢的好事为什么我们不去做呢?(周日晚准时与你相约)